仲秋,一個欲雨還休的日子。
離開喧囂的都市,一路向南走,行人漸稀,至洪雅午餐,飯后上路,奔柳江而去。
城市里呆久了的人們,一定以為遠方是美的。那是一種什么樣的美呢?以旁觀者眼光去看一些與自己生活不相干的人,看他們的衣食住行,體味一種別樣的生活,這是否構成了我們一定要外出的理由呢?仔細想來,人的本性一定是追求“變”的,哪怕受到牽制,一時變不了,也要千方百計的以“旅游”的名義去體驗滋味。
出洪雅繼續南行約二三十公里,公路蜿蜒通到一個小鎮旁,向東望去,一片鐵灰色的瓦房頂的錯落有致的映入眼簾,這便是柳江鎮了。沿公路旁的石級拾階而上,石階旁古樸、典雅的院墻,一望而知修建年代已是久遠,一張1996年發布的《糧食征購通知》完整的貼在墻下,忠實地履行著十年前被賦予的昭示過往行人的任務。
古鎮是先民們居住智慧的集中體現,一般是沿河而建,便于取水,兼有舟楫之利,河邊照例有吊腳樓,傍河而居的古鎮原住民,他們記憶中昔日的繁華和曾經的輝煌是什么樣的呢?聽鎮上老人們講,以前上游沒修壩時,這河里的水量是及充沛的,航船可以一直開到了樂山。鎮上有四家大戶,分別享有:“曾家的宅子、楊家的頂子、何家的谷子、趙家的丫頭子”之譽。“頂子”謂其家中多官人,“谷子”謂其廣有田產,“丫頭子”意即人丁興旺、仆役眾多。這些東西,隨著時間的流逝,早已無跡可尋,唯有曾家的宅子,乃是古鎮曾經達到過的輝煌程度的唯一實證。
微雨在空中化作一層淡淡的青霧,一路問去,到曾宅。磚石結構的正門依稀可辨當年用料的考究和做工的精細。進去方知,這宅子不是我們所熟知的“一座”,而是“一片”!庭院、正堂、廂房、庫房、戲樓……整個建筑群有足球場那么大,中西合璧的建筑式樣,明顯的流下了清末民初的痕跡。光陰的流逝,使宅子顯得很陳舊。鎮上老人告訴我們,由于工程浩大,當初修建時,不得不用蘆葦桿先做模型,反復放樣,才敢開始施工。徜徉其中,體味著老宅那歷盡滄桑的美,不禁浮想聯翩這里究竟上演過怎樣的人生劇目呢?是把酒夜宴、秘計勾連,還是眉目傳情、夤夜私奔?抑或是處心積慮、快意恩仇?雖無記載可考,但這樣的大戶人家此類故事是多半發生過的。人生的得意與失意,“斷腸人在天涯”的愁緒,落幕后所留下的,是同樣穿越時空的震撼!耳邊似乎想起了《荒原之夜》那寂寥、空靈的蕭聲……
入夜,坐在河心一家三面環水的旅社涼棚下,周遭一片靜謐,偶爾傳來漁夫撒網的“唰唰”聲,遠處深黛色山的剪影,在夜空里隱約可見。月光下,對岸一家住戶窗中透出孤零零的燈光引人遐思。這樣的古鎮,確是可以讓人的思緒飄飛的很遠……